构建全龄友好社会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服务项目

构建全龄友好社会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

2024-01-17 服务项目
  • 产品概述

  今天,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023年度人口数据。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重大变化,一方面,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另一方面,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逐渐回落,低生育占主导。我国进入少子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回应养老和育儿之需,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着力。

  第一,高质量养老。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总量大,高龄长寿老人、独居老人数量还呈现增长势头。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整体战略体系中,需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保基本、建机制和强监管的职责,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托底”与“政府主导”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持续致力完善兜底性、普惠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区和机构养老的供给比例,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公立和非公有制企业在机构与社区养老方面的有效监管,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和品质。

  第二,社会化适老。面对加速到来的“银发浪潮”,需要顺应老龄化持续加深的大背景,构建一个与老龄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把老年人纳入当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框架进行重新考量,全力推动各领域各行业积极进行适老化环境改造。从家庭适老化、社区适老化向公共设施适老化、公共服务环境适老化的宽度扩展;从装修适老化、建筑适老化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法律服务适老化的深度挖掘。营造一个既能够“老有所养”,也可以“老有所为”的社会空间。

  第三,科技助老。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特征的科技革命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应对资源和可能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养老,是破解我国养老服务一天比一天突出的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可充分的发挥科技在适老助老方面的赋能作用,推动新兴技术在适老化领域大范围的应用。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娱乐、医疗等民生需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智慧健康养老技术的研发能力,丰富适老化科学技术产品的种类,拓展服务场景。推动可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智慧养老终端的设备研发与落地应用。此外,在科学技术产品的用户端尽量简化操作,让科学技术产品的设计和操作的过程适应老年人的操作习惯。

  第四,增加老年财富储备,夯实民生保障。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平均预期寿命增加、老年人口抚养压力增大以及未富先老特点突出的背景下,做好养老财富管理、夯实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在国家层面,立足长远,增强国民长寿风险财富储备。统筹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政府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战略储备,共同应对长寿风险。在个体层面,提前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财富管理,使居民家庭财富向“长钱”养老转化。快速推进养老金融教育,提升民众养老规划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

  第五,“养小”变“育小”。完善包括婴幼儿照护和子女教育税收减免、普惠托育、家庭的生育养育支持政策,将婴幼儿照护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发展高质量普惠托育服务,大大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缓解生育养育焦虑、释放生育政策红利。高标准、高质量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也有益于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认知能力,改善人口的健康资本和智力资本,是有效落实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途径。

  第六,照顾者需要被照顾。在老龄化加速与长期少子化背景下,中国家庭正面临“一老一小”照顾需求叠加的照顾场景,作为中间一代的父母,很可能需要同时面临养小与养老的双重重担。随着“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增加,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照顾需求叠加的可能性还将进一步增加,需要更加多的家庭照顾资源。养老与育小,不仅是家庭的责任,同样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应该囊括的范畴。重视照顾者,缓解“夹心一代”的困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一老一小”是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增强国家发展韧性的大事。让“养老”变“享老”,让“养小”变“育小”,让所有人都能够轻松的享受到舒适且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高质量生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全龄友好社会。这些,是构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作者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